[US] 21-计软智-张子艺-UIUC-MSIM-MS

个人基础背景

东大GPA

3.71/4.8;86.7/100;(加权后的均分)Ranking:top 20%

出国GPA

3.77/4.0;89.45/100(出国成绩单上的不加权的平均分)

TOEFL/IELTS

总分:105 阅读:27 听力:30 口语:22 写作:26

GRE

科研

顶会一作在投,顶会二作Workshop录用,专利一作二作共两份

竞赛

RoboMaster国一二等奖

交流经历

UCSB学期交换

实习经历

荣誉

校奖,春秋奖等

推荐信

清华导师科研强推一封,东大导师科研强推两封

Diversity

机器人社团部门负责人

联系方式

QQ:357408195

录取结果

学校

项目名称

Timeline

录取结果

UCB(彩票)

MS MIMS

12.24 – 01.07

REJ

ETH(彩票)

MS CS

11.28 – 03.04

REJ

Northwestern(彩票)

PhD CS

11.30 – 03.22

REJ

Chicago(彩票)

PreDoc CS

01.09 – 03.28

REJ

UBC(主申)

MS CS

12.07 – 02.03面试 – 05.13

REJ

Columbia(主申)

MS CS

12.27 – 02.18

AD

CityU(主申)

PhD CS

10.31 - ?

杳无音讯

GaTech(主申)

MS HCI

01.09 – 03.08

REJ

UCSD(主申)

MS CS

12.11 – 04.15

REJ

UIUC(主申)

MS MSIM

01.02 – 03.07

AD

UT Austin(主申)

MS MSIS

01.05 – 01.15

AD

Aalto(主申)

MS HCI

12.18 – 04.09

AD

PSU(保底)

MS Informatics

01.08 – 01.25

AD

KTH(保底)

MS CS

12.30 – 01.15

AD

Melbourne(保底)

MS IT

11.21 – 02.06

AD

Copenhagen(保底)

MS CS

12.28 – 01.15

AD

HKUST(保底)

MS IT

12.31 – 02.21

AD

选择出国(境)的原因

我决定出国的时候很早,第一次产生出国想法大约在大二上半年时,原因之一是大一学的各种基础课个人很不喜欢又觉无用,但满绩的专业课成绩也救不了80分的工数或是大物和实验,便想换条更看重专业实力的赛道,以求能不再花大量精力给自己不喜欢的基础课来卷分数。另外加上因为疫情封校带来的失望,加上和导几次聊天,被推荐出国看看。正巧车有交换项目报销的政策,想着之后可能去留学,得脱离媒体亲身感受感受海外生活的感受再做决定,再加上你车来都来了不体验一下好政策有些浪费,就开始关注寻找合适的项目。

下定出国决心是交换项目回来后。大三上在UCSB的学期交换从几方面让我下定了出国的决心:首先是课程质量和考核方式上,交换时在UCSB选了3门CS的专业课,教授们的授课方式和质量比车的绝大部分CS专业课高很多,具体来说外方的教授逻辑更符合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规律,授课逻辑是遇到某个问题→分析困难的原因→根据原因逐步给出前人的尝试→对这些尝试进行优化→归纳出策略或是概念(看过MIT公开课,或是3B1B的大家应该也有类似的感受),讲授方法会大量的使用直观、类比等启发式的方法让大家都能理解;而车的相当一部分CS专业课是与上面顺序完全颠倒的概念驱动的授课逻辑:给定一个概念→给出这个概念的一条条定义特点→给出这个概念的应用以证明前面摆出来的特点→例题讲解如何套用这个概念(狠cue一下你车的计组)。这种授课逻辑的区别带来的是考核方式的区别,外方的考核注重于上述逻辑链本身,一方面利用类似的逻辑解决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涉及到部分上述过程中归纳出的概念;而对于车这边一部分课程,由于概念和特点是填鸭式人为给出的,故侧重点反而在于概念本身,所以会出现大量需要以刁钻的方法应用概念的考题,这类问题出现得太频繁以至于这种刁钻的应用方法本身成为了一种套路,需要在考前花费大量精力靠刷题来掌握。

除课程外,外方交换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work-life balance也是我决心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各课程的教授方法很容易理解,而这也是考核所看重的内容,所以日常的学习非常轻松,考前也完全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刷题,由此节约出大量的个人时间供科研、课余活动和生活。课余活动上,因为外方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格外关注,所以会有相当多的资源给到Recreation,包括野营、彩弹、各类演出和免费午晚餐等等。生活上,外方因为是自己租房子和通勤,我个人很享受空闲时自己做点美食吃,自己的房子个人的空间也更大,相比于在车的宿舍食堂教学楼三点一线的上课和宅宿舍,我更享受更丰富一点的生活。

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在自己在下定某个决定后一直无悔的走下去,感觉大部分人都会在到达/实现这个决定前,会时不时反思一下、和身边的人对比一下等等,来不断地考虑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决定,不少人会纠结内耗,毕竟时间线上有冲突,出国保研考研工作不可兼得,选其一便会影响另外三个的可能性亦或“退路”,我经历过这一过程,也希望我下面讲的我的思考和经历能帮到一部分同学。一方面是找清自己的优势或者兴趣所在,基于这个选择赛道:我不喜欢基础课,大权重的基础课分数不好,专业课(反在培养方案中是小权重)成绩不错,所以我在加权均分和绩点上很吃亏;我喜欢做科研并在未来想在学术领域发展,积累的科研成果是我的亮点;基于这几点,考虑到出国使用不加权的出国均分,同时成绩只占录取考虑的一小部分,所以相比于在车大保研,出国更能针对我的特点展现优势。

上面讲了很多理性上的想法,感性上来说,人生能有几次旷野,大学绝对是一个人能做出最多样选择的时候、有最多可能性的多彩时候,未来工作后在入职的第一天就能看到几年后的自己,我觉得日复一日的相似日常所带来的,就是匆匆过去的时间。不如趁还有选择的能力,多体验些很难再体验的经历,再创作些崭新的回忆。在东南已经呆了4年,如果选择保研或直博,就还要再在相同的校园宿舍食堂呆3年5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呢,所以从新鲜感上我也选择了出国,体验一个崭新的环境,创造些不一样的回忆。

最后我建议还没有下定决心出国,或者准备出国的大家都尽早交换试试,新闻或是交流终究是别人的视角和体验,自己在交换中提前感受感受自己是否真的喜欢,或是希望未来是这样的留学生活。

使用中介吗?

首先总的结论是:在愿意为准备留学和未来花一定精力的前提下,我不推荐在任何阶段使用留学中介或类似付费服务。下面我会先讲不推荐的原因,再讲不使用中介准备留学的策略。

首先我来讲讲中介的拉坑模式:公益讲座/免费咨询→讲一点有用的宽泛的信息→开始贩卖焦虑→加微信免费咨询→再回答需要付费,一旦付费后态度急转直下。他们依靠信息差来赚钱,申请者的各类信息被保护在内部数据库中,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帮助其他拉进来的付费用户定位选校,更重要的是用来宣传“你看他用了*我们机构*申请到了MIT/哈佛”,好像名校的录取是机构的功劳而非同学本身的实力。他们所薅羊毛的对象就是准备出国,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获取信息、不知道怎么开始准备的,焦虑的,家庭条件不错的同学。

上面讲了付费中介的拉坑模式,下面讲一讲具体的,为什么中介难以对申请过程起到正面作用的原因。首先选校方面,如果你有特定的兴趣所在(比如我在人机交互领域做研究),那么中介对于细分领域的了解接近于0,有水平的老师都到大学当教授了,不要对中介的专业程度抱有预期,很可能最终给你推荐一个只有名字类似,实则不相关的项目;或是最经典的知名学校/高QS校的鸡肋/擦边项目。第二从认真负责程度上,我们选择学校决定着我们未来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阶段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对于中介来说,我们只是流水匆匆每一年申请季大量同学的其中之一,他们的目标是完成任务,拿到公司回扣,而同学的去向和发展完全不会影响中介本人,故上心程度纯靠道德水平,这也就是中介为何很难深入帮你选校、了解你的细分领域、给出认真的建议,而是基本直接在内部数据库使用你的三围数据检索历史告知结果,或者让GPT直接对着万年模版和你的CV进行改写(亲测身边高价买了文书精写服务的同学,文书用GPTZero测出来99%的AIGC)。论原因一方面中介同时负责多个同学很忙,另一方面去向与中介的发展无关,不如推荐给你高QS校的鸡肋项目,同学容易录取,高QS校也好听,更重要这样录取了也方便公司宣传,自己拿回扣。

上面讲了各种中介怎么不好,我能讲这些的原因是因为我发现我们靠自己和公开的信息,完全可以做得比中介好得多,那么与其花上大价钱把自己未来放在不上心的陌生人手里,何不自己稍花点精力选个自己最合适最喜欢的学校和项目呢?所以这里简单指一下路经,也算是接下来内容的大纲:确定要出国后,第一步尽早准备语言(大二就差不多需要了,一定要早于申请季就搞定,这个是前置和基础,到时候直接用,申请季很忙同时刷分压力太大,备考方法细节参考我《TOEFL备考》章节);第二步,快申请季时候先花个一两周选校(选校方法细节参考我《选校》章节);第三步,进入申请季,根据选出来的学校的申请要求,按DDL为各个学校个性化准备Statement of Purpose、Personal Statement(文书的具体细节参考我《文书》章节),写好之后连同基础资料(CV、成绩单、护照等)上传付款即可;第四步,在把选校的申请都投完之后,就是等Offer和拿全结果后进行选择了(相关信息见《等待与选择》章节);最后一步,就是决定了学校,交好了留位费进行出国前的准备了,相关信息见《出行之前》章节。

按上面的流程跑完,基本就能拿到最适合自己的Offer了,而且自己心里有底,这个就是自己真实能力对应的最佳去向,而不会在未来后悔不作为的中介。下面的内容欢迎各位参考上面的大纲看,有其他问题可以加我聊。

TOEFL 备考

自己报了新航道的线上班直播课,这是我整个申请季花得最后悔的一笔钱,下面讲讲我的经验和建议。总体上我建议分3个阶段:

1. 在有出国意向后就尽早准备词汇,利用日常碎片时间和认真的整段时间。我用不背单词不错,有语境原声和词源分析,对听力和未来可能遇到的生词推理有帮助。

2. 在词汇有一定基础后再开始针对考试备考,我因为听力不错所以选择托福,其实到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承认雅思托福,根据自己的强项选择即可。接下来关于备考资源,一定是需要的,但我的教训是在线班/线下班唯一的好处是因为自己花了大笔钱所以会更上心一点,但是论讲的内容我真不觉得比一些公开资源高,性价比非常低,因为亲测按照线上班套路备考后成绩不理想,参考更好的公开资源后提升明显。资源上我推荐托福口语虎哥包括写作等系列资源,闲鱼上花十几块找到资源自学即可(当然也可以直接找我发你)

3. 在了解考试的基础套路后再做各类试题,也可以学到什么专题做什么专题的联系(资源里也会有对应),作文让GPT给分和修改意见足矣,亲测比线上班所谓一对一的精批质量高多了。提一下注意试题资源是有限且宝贵的,不要在没有目标或者对套路的基本理解后随便/不限时地做。在各专项练习结束、了解各套路后,就要整套练习了,平台我用的学而思考满分的托福真题(不需要其他各类额外服务),不推荐免费的小站托福,因为会被他们的买课广告电话各种轰炸还屏蔽不了,最后整套练习一定严格把握时间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最后考试实战方面,考场推荐南农,环境很新最重要是隔板很高,举手需要人站起来才能看见的程度,能很大程度减少考场干扰。最后给一个小trick,推荐针对口语和作文的套路和自认为最重要的内容(自己根据资源总结)准备cheat sheet,考前一定记清楚了,存手机后心里反复,座位坐定后立即在草稿纸上回想复写作文套路(根据考场老师心情有概率管,机灵点隔板也高没问题)之所以要立刻复写是因为听力阅读口语后脑子会很累,再回忆套路效率会低,而一边无脑根据套路键入结构,一边思考内容组织细节效率会高。

GRE备考上,虽然我没考,但其实纠结了一阵子要不要准备,最后决定了不准备,这里讲一下思路历程供参考。首先要明确的是备考GRE要花费大量精力,需要权衡自己当前的精力优先级,推荐先看一下自己意向去的学校是不是必须GRE,如果必须再考虑学校是不是一定要去,值不值得专门为它准备GRE,对于可选提交的学校身边同学反馈GRE成绩在评估过程中只能是添头,不会大程度影响录取,录取的决定性因素还是GPA、经历、推荐信等。对于我来说选校二十几所只有一两个必须要求,当时又忙着科研,权衡后精力的最优分配是专心科研,去掉必要的学校,因为还有更多想去的地方,对于这些学校科研成果带来的提升远高于提交可选的GRE成绩(更何况不能专心备考,成绩不一定很好看,此时更不如不提交)

选校

上面可以看到我属于美、欧、澳、港的全球大混申,也如前文所说流程全部DIY。我申请了标准的Master项目,也申请了研究类的项目(如MPhil/Master by Research/PhD,后称研究类Grads),两者选校的流程很不一样所以我分开讲。

针对硕士项目的选校:

1. 首先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我的话读研究生的目标是科研,领域是人机交互,所以项目选择PhD或是如果BG不够先MS之后再考虑PhD。明确领域后第一步初筛非常简单,在cs rankings中勾选自己兴趣的未来发展领域全球排行,从上往下就是待选学校了。拉个表格(Notion/语雀)记录各待选学校的领域排名,可以再参考QS等综合排名进行记录,也可以参考部分非中介广告的经验分享帖进行补充,这一步是加法,即记录所有有可能去的学校(我在这一步记录了40-50所),之后会在此的基础上不断做减法。

2. 接下来开始都在做减法,这一步需要参考的信息源较多,首先根据地区筛掉不去的(e.g. 只申请美国/不去欧洲等等),再到各院校官网了解合适自己的项目同步到在线表格,这一步只需标注各项目名,接下来去寄托院校库/一亩三分地找这些学校对应项目的Bar,根据自己的情况筛掉不可能去的,我在这一步筛掉了要求巨高的名校和QS150后/专业领域排名100后的学校,筛剩了30多所。

3. 接下来在在线表格补充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e.g. 语言小分、GRE等等),找到各学校潜在的合适项目,我会筛掉不招国际学生、要GRE、语言小分不满足的学校,剩20多所。

4. 最后根据筛剩的学校的Bar和想去程度分类排序冲稳保即完成选校。

下面是针对研究类Grads给出针对的选校思路与注意事项:

1. 首先是区域的选择,我的经验是同样专业领域排名的学校,要求上美PhD远大于港PhD略大于澳PhD,英PhD多自费所以没考虑,澳的PhD和MPhil可以同时考虑。

2. 研究类的Grads我总结为类比找工作,老板是导师,流程基本是发邮件+CV表明对领域有兴趣同时有经验/有能力进行研究→老师感兴趣后邀请面试→面试结尾或之后发消息告知时候欢迎进组→跑学校各流程完成录取。

3. 按照上面的流程,第一步是给老师发邮件套瓷,而时间点上各区域不同。以我的经验,我在10月初到中旬开始澳洲的套瓷时间合适,对于港已经过晚,港基本8、9月就要开始。

4. 确定时间点后要找老师了,对于找研究类Grads,Connection is all you need,先找跟自己关系好的导或者认识的人脉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外校的研究领域符合的导,有的话发CV给导让发给外校的导,同时发邮件并抄送,导之间的微信沟通远比发邮件然后石沉大海的成功率高。

5. 没有Connection的话就需要自己找了,推荐同样在cs ranking上勾选研究领域,找到学校后展开即可找到影响力高的教授,点进个人主页一般就能找到相关组和老师的信息。

6. 确定潜在的导后就是准备邮件了,先读老师工作找到感兴趣、自己有类似研究经历的文章,找到一到两篇后准备邮件的撰写。写之前要看导的主页,有些会明确写邮件的内容要求、预期的能力,了解后参考要求和预期开始撰写,内容包括:

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 My name is XXX, and I am from Southeast University, majoring in XX. I am writing to express my interest in joining your XX Lab, and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the possibility of xx. (寻求PhD/MPhil机会)

I have a strong passion for research and aspire to pursue a Ph.D. in the future. My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s primarily focus on XXX, XXX (数个关键词). Through various projects, I have developed solid engineering skills including XXX (简要介绍自己能力,满足导预期).

After reading your publications, I find my interests align closely with your research on XX. (概括导的研究领域) One of my recent projects, conduct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XX (如果导有名的话可以写,可以写论文UR还是AC), explored XX (一句话概括,挑和导相关的写). Additionally, my accepted contribution to a XX (Pub多的话也可以写,同样挑相关的概括来写).

I have attached my resume and transcript for your reference. I would be very grateful for an opportunity to discuss my potential involvement further and 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time and consideration.

基本格式如上,重点有几条:首先千万别写长!别写长!保证导鼠标滚一下就从头到尾!亲测过长的邮件导直接不看石沉大海,注意信的目的是勾起导师的兴趣,让对方点进去你的简历,不是事无巨细地介绍自己。第二别AIGC写内容,可以润色但要仔细检查,AIGC会写得很夸张,导第一印象不好也可能石沉大海。第三设置定时邮件保证工作时间发信。最后小经验是被导师回才是小概率事件,石沉大海是常态,各位保持好心态。

文书

选好校之后,就是准备CV和文书资料了,这一步也是申请季工作量最集中的一步,如前文所说我全部DIY,后文中我会讲我的方法,同时具体讲为什么在这一步我不推荐付费中介/文书代写服务。文书的准备按顺序讲我推荐先准备CV,再准备SoP,最后准备PS。接下来我来稍详细地具体讲一下准备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步是准备CV,这个是相对简单的内容,同时准备完成后即可复用。之所以准备CV作为第一步,是因为准备的过程正是对自己大学经历和自身优势的回顾,而这正是之后写其他文书的奠基。内容上,CV从上到下的内容排布(其实也刚好是按照重要性排布)包括:姓名(理工科不要照片)、地址邮箱电话网址、Area of Research Interest(若以研究为读研目的必写)、Education(含交换经历,含Major/GPA/Rank)、Projects(含课题简介,成果可link到后文的Pub,列所用工具以表现个人能力)、Publications and Patents(引用格式,加粗作者列表的自己名字,写doi,如果under review需标注,挑重要的发表写,三作以后意义不大),Scholarships and Awards(奖学金写百分比和金额,竞赛挑重要的按降序写,写明国际/全国xx奖,这部分没重要的为了篇幅可以缩减,重要性不高)。

上面是CV的内容,形式上首先CV内容控制1-2页,工具上我推荐使用RenderCV,是一个开源在线本地运行的CV渲染工具,只用写CV的内容(yaml)而不用关心排版,同时内置的排版好看精炼,对于追求深入的个性化也可导出为Tex进行修改。

按照上面的CV的大纲,回顾自己的经历,应该对自己的优势有了认知,接下来就可以准备SoP了。

准备SoP是大部分人最劝退的一集,也包括我,因为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内容写什么,不知道以什么结构什么格式来写,对着空的文档一头乱麻,然后可能就会拖延或者焦虑,这个时候付费中介就会趁虚而入,他们所抓住的就是同学的信息差和没经验导致的不知所措,而焦虑的同学可能就会过于信任所谓的专家,付费后长舒一口气,将任务全权由专家安排。而接下来的情节以我身边的例子就是,一部分同学看到专家写的内容,AI味重空洞无物,感觉描写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等等问题,接下来和中介几轮交流修改,对面或很忙不上心,或修改后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同学索性自己修改,但自己还是没有相关经验,在焦虑中再自学修改,或是索性破罐破摔直接提交。以上是一个稍失败的例子,当然也有更用心的一对一个性化服务(通常更贵),但我们也需要知道怎么样的文书是好文书,以此自我判断避免忽悠。另外信息传递必然存在损失,文书是写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自己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所以自己是最适合写自己故事的,因为要找中介写的话,对于不上心的,对面只需要你填表或者CV,让AI推测并根据模版写你的故事,对于上心的,对面需要和你聊天知道你的故事,有很高的启动成本和信息传递损失。了解了上面的逻辑,接下来我们从为什么要写SoP入手,讲讲文书是不是重要、需要讲什么内容,和怎样框架结构。

要写SoP首先要从概念入手,为什么要写SoP?如果除去文书,申请系统中的所有申请人都将被抽象为GPA、语言等冷冰冰的数字,Committee如何选择最有潜力的申请人进行录取呢?直接画一条GPA线太过武断,各学校的GPA难度完全不同……所以文书是帮助我们在招生官眼里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鲜活的人,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故根据我的经验,和身边的观察,这里可以初步下一个结论:文书一定是重要的,在GPA等数据已经固定的基础上,文书是我们表现自己能力、赢得招生官赏识的方法,文书以其灵活个性化的特点,也成为了我们最有能力干预录取结果之所在,是它(而不是老天或是运气)决定了我们能否被“冲/彩票”类学校录取。

了解了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方法,即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出一个有短期目标、有长期理想、有能力将这些理想付诸实践的申请者,同时证明自己详细了解了这个项目,是项目合格合适的候选人,是对学校有潜力的候选人。首先我推荐一个冷门视频(BV1ab4y1Q76i)来帮助各位理清在SoP中以什么结构讲什么故事。接下来的内容推荐仔细看完视频接着看。

看完视频后,各位可以参考我做的笔记(按照SoP的段落顺序),回答这些问题,思考SoP的内容了:

1. Introduction, Interests, and motivations (backstory)

· Target:Tell them what you’re interested in, and perhaps, what sparked your desire for graduate study. This should be short and to the point; don’t spend a great deal of time on autobiography.(全面总体段落结构即开头要用很鲜明的句子表示这一段的目的,后面的论述是对这个句子的证明)

2. Summarize your undergraduate and previous graduate career

· Target: Description of your academic background in the field

o a) Research you conducted. Indicate with whom, the title of the project, what your responsibilities were, and the outcome. Write technically, or in the style of your discipline. Faculty are the people who read these statements.

o b) Important paper or thesis project you completed, as well as anything scholarly beyond your curricular requirements.

o c) Work experience, especially if you had any kind of responsibility for testing, designing, researching or interning in an area similar to what you wish 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3.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your recent and current activities (snapshot of the moment)

· Target:If you graduated and worked prior to returning to graduate school, indicate what you’ve been doing: company or non-profit, your work/design team, responsibilities, what you learned. You can also indicate here how this helped you focus your graduate studies.(各学校需个性化,了解兴趣老师与相关工作,具体内容类比《选校》部分套磁信的内容)

4. Elaborate on your academic interests and the future goals and plans and how you fit the program(future)

· Target:Here you indicate what you would like to study in graduate school in enough detail to convince the faculty that you underst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in their discipline, and are engaged with current research themes.

o a) Indicate the area of your interests. Ideally, pose a question, define a problem, or indicate a theme that you would like to address, and questions that arise from contemporary research. This should be an ample paragraph!

o b) Look on the web for information about departments you’re interested in, including professors and their research. Are there professors whose research interests parallel yours? If so, indicate this. Check the specific program; many may require you to name a professor or professors with whom you might work.

o c) End your statement in a positive manner, indicating your excitement and readiness for the challenges ahead of you.

o Be specific. Make it clear, with examples, that you understand XX and that you are certain XX is the right program for you. Clearly define your goals and convey how XX will help you achieve them.

有了上面的内容,接着就是SoP具体的写作了。首先最需要明确的就是,GPT只有能力写句子润色,没有!没有能力!从全文结构、段落目的等全局地进行考虑思路和布局!思路请自己给GPT!所以请拆分成段落,逐步进行SoP的写作,我的工作流是像上文一样按每一部分的每一个段落,给出该段落的目的,用中文写好这部分的文书内容(同时使用“【】”等标记备注对应中文内容的文本目的,更细节的翻译要求等),输出英文后整理,并保持上下文进行接下来段落的推进。全文写完之后可以开一个新的Session把学校对SoP的要求,以及SoP初稿给GPT要求评分和评价,最后参考评价修改即可。当然自己也要认真读,从局外人的角度,如果自己看都觉得流水账没意思往下看,那招生老师更是不看,并且直接作为扣分项了。另外一篇博客写的很好,它教你怎么写一篇坏的SoP,各位可以参考警钟长鸣。最后完成初稿写作后,我用的这个Tex模版,挺好看的,自己加一个居中的大小标题,SoP和PS都可以用。

SoP后,部分学校还需要PS,PS的篇幅和重要性略小于SoP,但也可以写出自己的闪光点。两者相比的话,SoP更注重你的研究兴趣、能力、成就、和项目的匹配,PS更注重你的品格和“为人处事”,比如你的特点(贫困地区、第一代大学生、克服xx困难)、课外活动(e.g. 我在机器人社团当部门负责人学会了合作,提升了领导力之类的)等等,这里需要各位仔细回忆下大学或者从小的经历,内容的构建可以参考这个冷门视频(BV1xp4y1871m),我觉得讲得很到位。具体我的SoP和PS,如果想参考的话可以私戳我。

要推荐信 / 科研 / 交换

文书写作过程中各位可能会需要写科研经历、交换经历,提交系统时也需要找老师提交推荐信,这里作为上面《文书》部分的补充,分别讲讲自己的经历。

首先我来讲推荐信,推荐信的重要性我的经验是:通常来讲不扣分即可,如果有相当出彩的推荐信也可以作为录取的闪光点。准备推荐信第一步是找老师,最优先找做过科研项目的老师,如果项目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参与,同时自己的贡献也被老师赏识,可以找合作老师,最保底是找授课老师写课程推荐。一般来说,老师太忙会让你来完成推荐信内容,完成后老师修改加签名,最后在申请系统填写老师邮箱,付申请费后私戳老师提醒提交推荐信。需要我们忙的就是完成推荐信的撰写,首先推荐一个我觉得讲得不错的视频(BV12y4y1b7Zt)供简单参考。整体推荐信的逻辑很简单,开头讲教授的职位、推荐到什么学校的什么项目、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对学生的整体评价【总】。第一段讲怎么认识的,接下来讲发展(即认识后做了什么内容,稍具体讲故事,少讲成果,讲透过成果看到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分】,最后总结学生的优点,呼应符合项目的要求,相信学生未来的发展【总】等。

注意首先推荐信要讲的是这个教授与你的故事,要有人情味和个性化的独特性,要表现出从成果中能看出你的什么更广泛的特性。另外一般学校要2-3封推荐信,如果都是自己写的话,要让这3封推荐信有推荐的品质侧重(e.g. A侧重专业能力自学水平,B侧重合作能力创意,C侧重应变能力领导力等等),然后每一个推荐信都要讲一个不同各自的故事线(e.g. A以优秀的课程成绩为契机拉入组主导发了论文,B是社团的指导老师,面对竞赛时的意外赏识你的应变能力等)

接下来是科研方面,这一段基本就是写给早于申请季很前的学弟学妹看了。科研不仅是上面提到拿到强推的契机,科研经历和成果更是和GPA同一地位(一说更高)决定录取的因素,从更大的方面看,只有真正科研过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即自己未来选择去工业界,还是读PhD去学术界。我给的推荐就是大一大二就尽早进组试试,泥车的平台和机会还是很好的,关于老师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专业课老师入手,一方面把SRTP当作认识老师的契机,最好的方法是翻学院官网,看各老师的主页,里面会写研究领域方向等,如果感兴趣就直接发邮件介绍自己,邀请抽空聊聊,接下来就是逐步让研究生带等等进组科研试试。

最后,交换经历上,它的价值我觉得是在让同学在真的留学前提前体验是否真的喜欢,按类型的话分为2类,一类是学期/学分交换,核心是上对面的课,拿到对面的成绩单;第二类是科研交换/暑研等,核心是进对面的组科研,争取表现好拿到对面的科研强推,甚至预留的位置。对于学分交换项目,首先明确学分交换项目的学生基本不可能同时进对面的组科研(呆的时间紧、上课忙,故对面常不待见交换学生进组),而上课所拿到的课程推荐信对申请基本完全没有作用,所以学分交换项目的价值只有2条,一是体验未来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可以在PS等文书提,作用一般),二是在申请系统上提交交换成绩单(个人感觉对外方本校申请略有帮助,对其他学校申请帮助较有限)。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交换项目的另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以较高的成功率拿到之后可以复用的长期签证,具体来说,我参加了UCSB的3个月学期交换,学校签发了i20表格和一个SEVIS ID,拿去上海申请F1签证,通常因为是短期交换,签证的申请会非常顺利,同时该签证是最宝贵的5年有效期。相比之下,正式的留学项目签证审查会严格地多,稍敏感些的专业(尤其计算机相关),大概率被Check,Check时间短到几周长到几个月,相当影响后续的机票和租房等事宜。而根据CBP回复我的邮件,只要F1签证在有效期内,尽管我交换项目已经结束一年多,尽管我新的留学项目使用了新的i20和SEVIS ID,我依旧可以正常使用旧的F1入境。这一点为我省了相当多的麻烦。

等待与选择

在提交完各个学校的申请后,申请季实际上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几个月的空窗期,等待各学校邮件录取结果、并从中选择要去的学校即可。

然而这段空窗期有时候反而成为申请季最煎熬的一段时间,有些同学可能会反复翻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不断刷新申请Portal查看各种细微的变化,焦虑为什么学校还不下Offer,焦虑为什么小红书已经录取了别人但是自己还没有收到邮件,焦虑如果不录取自己应该何去何从,陷入无止尽的内耗。对此,我对于这段空窗期的建议是,彻底遗忘自己申请了学校,让自己忙起来,无论是打游戏还是去科研去工作等等,因为这段时间各位内心势必都会有点没底,这种不确定感会在空闲的时候占据大脑进行无意义的内耗,所以,这段时间不要去想任何申请、录取、签证、租房、交通等等任何的事情,不要在各社交平台搜索学校发的Offer等等,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全部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在提交申请费的那一瞬间,该学校的工作就已经结束,我们无法对接下来的流程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如果有缺资料学校会主动邮件联系,完全没有必要每天盯着Portal刷新焦虑。

之所以要避免接触这些信息,深层的原因是对应了两种思维状态:第一是每天在小红书蹲学校的下Offer情况,卡着人们推测的时间刷新Portal,看到没有变化焦虑为什么还不下,蹲到小红书同项目的同学拿到了Offer,焦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好,焦虑自己的未来,对邮箱的红点一惊一乍,直到收到学校的通知,开始焦虑下一个学校;而第二种思维是忙着工作或者打游戏,某天起床发现有个邮件,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点开刮奖,如果是录取高兴一下,如果是Rej放下手机接着去忙。对比来看,前者的心情一直处于负面的低谷,同时这种无谓的焦虑除了让自己不舒服,对录取毫无帮助,而后者的思维状态相当于给普通的日常添加了一种意料之外惊喜、刮奖的乐趣。

当拿到足够的录取结果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进行选择了,对我而言,我所考虑的就是成本、项目提供给我的价值、以该项目为基础的后续发展。首先有一点明确的误区需要纠正,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项目不是Bar越高越好越适合自己。对我来说,主要的纠结在哥大和UIUC之间,首先哥大的成本很高,光纽约1年的生活费就够UIUC带上学费和生活费的总开销,更重要的是,给哥大额外的开销所带来的优势性价比很低,因为我的读研目标是进组科研,以获得潜在的PhD机会,而哥大被砍的科研经费无疑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可能性;此外根据CSRanking的数据,两校针对我研究兴趣领域的水平相近,再加之我对UIUC目标导师的研究领域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了UIUC。虽然UIUC的项目并不是正统CS,但是在信息学院下的MSIM项目,但它有着更多HCI领域的大牛老师(并在申请后回复了我的进组兴趣邮件,同时表达了欢迎),外加相对较低的课程压力(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分给科研),故选择了UIUC。

出行之前

在提交留位费后,我们确定了最后的去向选择,接下来要完成的就是出行前的最后准备了,接下来我按照时间顺序来讲。首先第一步一定是立刻提交资产证明准备申请签证,因为后续所有的流程都依赖于一张有效的签证。

接下来就是机票的准备。一般来说,国际航班提前3个月购票价格是最合适的,相较于提前1个月可能会便宜一半有余(如果此时签证还没下来,可以考虑部分有拒签免费退票的航司,比如国泰航空使用学生代码)。我推荐使用携程等软件了解有哪些航司,之后到航司官网订票,一方面避免中间商差价和此类代理平台的杀熟,一方面官网可以更方便的累积里数。我个人推荐国泰,香港转机方便、客舱服务优秀、价格相比于国内航司便宜得多、里数可以直接抵现金,我从南京到芝加哥的行程5800RMB-600里数兑换的现金 = 5200RMB供参考。

机票准备好就要尽早准备租房了,和室友拼比如2bed2bath的房子,会比自己住一个Studio面积更大同时便宜一半,同时比抽取有限位置的多人共享一房间的宿舍来说,价格类似环境更好,还能自己做美食吃。那么如何找室友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小红书上搜,会有一部分的室友招募帖,另一个方法是在微信公众号找“学校名称 + CSSA”类似的公众号,通常各个海外大学都会有类似的中国学生会,通过公众号可以找到学校的新生群,或是校园墙,可以在其中发表或者搜寻拼室友信息。

找到室友后怎么找房子呢?房子的信息非常碎片化,而且需要权衡到学校、各种超市、饮食等的方便程度,我的工作流是:首先依靠一个租房的代理平台了解汇总后的附近房子信息,我使用的是UHomes(异乡好居),选择它的原因是,它汇总了较全的碎片化的房子信息,内容比较及时和全面,另外是该平台提供方便的地图视图和筛选项,能比较好的找到潜在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在使用这个汇总平台找到合适的房子后,将房子名称直接谷歌就能找到对应公寓或是房产官方,在官方网站里了解房子的具体设施和价格,提交租赁的请求,签署Lease即完成租房。之所以不使用代理平台进行租赁,一方面是中间商的差价,尽管他们可能声称零差价,但是我相信免费的是最贵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类公司的运转一定需要从申请人身上来的利益,另一方面本人到了公寓本地,未来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如果还需要中介参与那也太麻烦了。所以我推荐只使用类似平台进行信息汇总,签合同和付款都走官方。

出行前还有一大事就是出国体检与疫苗证明,前者是《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小红本)出国必办,中国海关有概率检查,后者需要检查外方学校入学的Checklist,一般由校医院要求,以免疫表格的形式要求护士填写。首先两者都需要到同一个地方办理:“xx省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出国体检本人持护照前往即可,对于美国学校持有效签证和i20可以免掉600多的体检费,一周后过来领取红本即可。对于疫苗证明,一般需要带着小时候的疫苗本、学校的免疫表格在同一地点,体检前进行咨询,会告诉你是否满足是否需要补打,如果没有问题,等体检结束拿着红本一起找护士填写即可。

本科时间线

上面讲了很详细的申请季前中后的具体内容,这里我简单理一下我本科的时间线,供各位还没有进入申请季的学弟学妹参考。

大一秋:入学,学习(发现自己对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完全提不起兴趣,成绩一般,非常喜欢专业课,成绩不错);加入RoboMaster机器人社团(扩展了不少技能,后成为文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大一春:随RoboMaster机器人社团外出竞赛,获得国二(学科竞赛成绩对申请帮助有限,作为经历积累)

大二秋:随SRTP认识老师,进组1干活(科研经历积累,由此结识推荐信老师1),产出2作专利一篇(专利对申请的重要性低于论文,高于竞赛);六级搞定(尽早搞定四六级,是准备语言的基础)

大二春:了解并准备参加下一个学期的交换项目(使用六级成绩录取),跑校内学分兑换流程准备签证(感谢这次的签证,接下来的硕士项目用的还是它);开始准备托福(为了更好地交换);获春季奖学金(除国校奖外的奖学金对申请帮助有限);因课程认识老师,进组2干活(重要的科研经历累积,文书重点内容,由此结识推荐信老师2),产出2作顶会Workshop论文一篇。

大三秋:前往UCSB交换(感谢这次交换下定决心之后去留学),积极参加活动提升英语能力(听力和阅读能力在交换过程中能得到质的飞跃,口语能力有提升);同时远程组1干活,产出1作专利一篇;同时获校长奖学金。

大三春:趁刚交换回来的热打铁,准备托福并搞定;随RoboMaster社团外出竞赛,获得国一;组2主导科研项目(由此认识推荐信合作者老师3),产出一作顶会在投论文1篇。

大四秋:进入申请季,选校、套瓷面试、准备文书。

大四春:确定去向、体检机票租房等。

以上是我为这次飞跃手册写的全部内容了,包括了出国意向的确定,申请季前中后的选校、文书和行前准备,也讲了我本科四年的时间线供大家参考,如果有其他想聊想咨询的,欢迎加我的QQ:357408195。最后,妈妈人生是旷野,未来还有好多精彩的事、有趣的人等着我们去体验、去结识,望各位学弟学妹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