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 21-信息-吴立昊-ETHz-EEIT-MS
个人基础背景
东大GPA
4.23/4.8
出国GPA
93.53/100(出国成绩单上的不加权的平均分)
TOEFL/IELTS
总分:104 阅读:29听力:27口语:22写作:26 (IELTS:7.0)
GRE
总分:324语文:154数学:170写作:3.5
科研
两段科研经历,一篇二作(导师一作)专利
竞赛
无
交流经历
KTH交流一学期
实习经历
无
荣誉
国奖
推荐信
东大教授*3
Diversity
几乎没有
联系方式
QQ:627550060
录取结果
学校
项目名称
Timeline
录取结果
Stanford (彩票)
EE-MS
-3.1
REJ
UCB (彩票)
EECS-MEng
-4.26
REJ
EPFL(彩票)
EEE-MS
-4.8
REJ
UCLA(主申)
ECE-MS
-3.26
REJ
Umich (主申)
ECE-MS
-3.15
AD(无奖)
UT Austin(主申)
ECE-MS
-3.23
AD(无奖)
Gatech(主申)
ECE-MS
-4.4
AD(无奖)
ETHz(主申)
EEIT-MS
-3.5
AD(无奖)
TUD(主申)
EE-MS
-3.17
AD(无奖)
CMU(主申)
ECE-MS
-3.15
AD(无奖)
UCSD (保底)
ECE-MS
-2.4
AD(无奖)
NUS(保底)
EE-MS
-4.11
AD(无奖)
Columbia保底)
EE-MS
-2.5
AD(无奖)
IC(保底)
Analogue and Digital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MSc
-3.7
AD(无奖)
USC(保底)
ECE-MS
-12.14
AD(无奖)
KTH(保底)
Embedded Systems-MS
-3.27
AD(无奖)
是否选择出国(境)
对我来说,出国一开始只是一个模糊的动机,在考完雅思和GRE之后,我对出国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隐约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能够继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申请季和科研项目的推进,对出国这个选项也有了更清晰的感悟,这里分享一些也许能够帮助你确定是否要出国的个人观点:
1. 出国不是一条捷径。对于看重学术/职业发展前景的同学来说,出国并不是简单地用金钱换学位,尽管出国并不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考试,但是其中需要付出的隐形的精力非常多,包括前期的信息搜集、大致确定选校范围,到英语能力考试,一个个项目官网去看需要准备的材料和ddl,还要撰写CV和文书、找老师要推荐信,同时也许你还有GPA需要保持、科研项目需要推进。
2. 纯粹为了tiltle而出国会比较痛苦。个人认为在决定是否出国之前,最好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比如:
1)硕士毕业是继续读博还是找工作;
2)是否期望在海外学习读博;
3)未来打算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工作;
4)未来研究/工作的专业方向是否明确。
个人认为这些规划和想法比你是否决定出国更重要,因为这些规划也是选择学校和项目的关键,例如,如果你想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那么一个好的课题组和教授就可能比名校title重要,而如果你是为了找工,那么有实习机会的项目/课程设置轻松/有名校title的项目就显得更适合。说到底,如果你是有明确的规划,并且出国有益于你的未来规划,那么无论这中间有什么困难,也都是可以克服的,但如果你只是隐约地决定出国一定是比seu更好的选择,那么无论你最后出国与否,你都可能会无数次地怀疑自己当初是否做对了选择题,因此在最终下定决心前,最好详细地想一想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
3. 如果你离最终做决定还早(大一/大二),那么可以在保持GPA和学好英语的前提下,多联系老师尝试不同方向的科研,帮助你确定自己的兴趣,并且可以关注一下各种短期和学期的交流项目。
选校 / 最终去向
在选校之前,我已经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模拟射频IC上,所以这里分享一些IC设计(模拟射频)的学校。
模拟和射频IC严格来说也不是同一个方向,由于频率和用途不同,实际设计使用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也大不相同。信息学院的老师做的几乎都是射频IC,射频相比模拟来说市场更小、岗位更少、更吃经验(对学历要求更高),所以我在申请前就做好了未来继续读博的打算。没有直接申请phd的原因是电路方向从开始到做出成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我参加科研项目时间较晚,没取得相关方向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我自认为没有成果直接申请phd很难取得满意的结果(加之今年美国大幅度砍funding,phd申请比较地狱),并且套磁也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所以干脆放弃,而是去申请一些有利于我未来申请phd的ms项目。
首先从大的趋势来说,模拟射频IC方向中美课题组都比较多,欧洲则相对较少。国内集中在清华、复旦、成电、东南、北大等高校,澳门大学、港科、港城也都不错,可以参考每年isscc和jssc的发文数量。
ETHz在模拟和射频方向各有一个规模并比较大的课题组,当然还有一些有相关方向的教授,学术实力都很强,项目设置上偏向学术,对于读博来说我认为很好,你可与选择semester project来参加科研工作,并且4年内修满120 ETCS即可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划学习年限(参考值2.5年)。
TUD在IC方向的实力毋庸置疑,相关方向课题组不少,并且微电子项目第二年一整年都可以用来做毕设,项目设置也很友好(并且目前该项目录取后有很长时间让你确认是否参加,很多同学都是北美签证被拒后跳车这里的)。KUL学术资源比较好,但是硕士项目设置似乎很糟糕,口碑很差,故没有申请。从项目申请条件上来说,欧洲的学校主要关注你的均分,科研竞赛和文书权重较低,中规中矩写一写就好。另外,ETHz虽然写了GRE的条件,但往年有没考GRE的学长也拿到了offer,我推荐还是要提交GRE成绩,即使分数不够也不会因此拒绝你的申请。
美国的学校在实力和申请条件上差异较大,Umich在数电方向非常强,电磁场方向也比较有名,模拟和射频方向也有较大的课题组,但是其项目设置需要在你申请的时候就选好细分的track,并且每个track的选课范围都是固定的,个人感觉项目设置对phd申请没有太多帮助。UT Austin本身在IC方向实力不错,地理位置也很好,另外UT Austin的项目是ms/phd,意味着只要有导师愿意带你读phd,你无需申请就可以直接转phd,但数字的课程和学术资源明显多于模拟射频。UCSD有一个射频的大组,科研水平比较高,模拟方向也有不错的课题组。UCLA不必多说,但是科研上似乎有些青黄不接,到现在还是靠几位开宗立派的大佬坐镇,另外申请硬件track难度远大于信号track(但进去以后选课其实很自由),可酌情考虑申请的track。Columbia电路方向实力很强,然而由于硕士课程设置和录取人数问题,导致硕士资源可能比较少,对申请本校的phd帮助也许有限,申请时需要录制一个线上面试小视频,当作口语考试就好。USC也有做模拟和射频电路的课题组,并且申请主要看三维,下offer很快,可以考虑作为保底。Gatech特别看重申请者的科研经历,但听说亚特兰大治安不是很好。CMU、UIUC、Cornell都属于没啥模拟射频IC的学校。
个人认为除了三维以外,UT Ausin、Gatech、Umich都需要你在申请文书中对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职业规划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链,而UCLA等UC系的学校需要你在Diversity上多表现一点,另外如果该校提供了文书的样本或要求,最好还是照着来。
最后,如果你有读博的意向,那么其实最需要关心是学校的教授,其次是项目设置(有无合适的课程、课程和时间强度上能不能支持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工作并发表论文),由于各个学校课题组随时有变动,这就需要你到心仪的学校官网仔细查询并整理信息(当然像射频IC这种圈子不大的领域,可能你多读读论文,多和同方向的老师同学探讨探讨你也就把各大高校的课题组认识差不多了)。
交换
目前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都可以申请一次国际交流的补助,短期的交流(如暑研)可以报销机票,而学期的交流可以报销机票+生活补助+学费补助,因此推荐所有有兴趣的同学关注教务处国际合作板块,一般大三上、大三下和大四上都是交流的好时机,选择去美国交换说不定还能解决未来硕士和phd时的签证。
本科时间线
大一的时候感觉大学和高中没啥太大的差别,比较应试。大二在教务处官网看到各种留学项目后,一度想报个KTH的3+2去北欧躺平。那时候KTH均分90出头就能拿到奖学金,然后大二下和大三就开始艰苦地刷均分,各种研讨课也认真上,学着学着也有了更适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就只是大四上去KTH交换了一学期,后续还是没有报3+2,而是选择申请季正常申请。
由于交换需要,大三上考了一次雅思,总分7小分6,还有部分目标院校没有达标,后来大三学年也一心刷均分没有时间精力准备语言考试。大三下暑假的时候开始突破GRE,大四上在瑞典重新考了好几次托福,一直到10月份才拿到理想的分数,然后马不停蹄地一边应对KTH的考试,一边准备申请材料,11月底把所有材料提交。幸运的是12月就拿到了第一个保底的offer,后来也没有煎熬很久就等到了目标院校的offer,整个申请季就是10-11月份特别累,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把GRE和语言考试提前,在大三暑假就拿到理想的成绩,9-10月份集中看各个学校项目设置并准备相应的申请材料,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节奏。
申请季你最后悔 / 做的最正确的(一些)事情
最正确的是没有请中介,在一点点看学校看项目和写文书、CV的过程中也把我本科的经历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梳理,并且对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中介一定不会比你更了解你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他们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你有学可上,而不是帮你选择最适合的学校和项目。
比较后悔的一是报了一个GRE的班(除了给我发资料和提供情绪价值毫无作用),二是申请的学校太多,一开始是因为比较焦虑没有书读,但其实很多学校发了offer也感觉完全不会去,建议保底学校5所左右就足够,其他都申请自己真正收到offer后会考虑去读的学校,总共在15所左右就差不多(实际还是结合你自己情况和想法)。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