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18-能环-陈宇豪-Wisc-ECE-PhD
个人基础背景
东大GPA
记不得了 Ranking:top 30% 的样子
出国GPA
3.45/4.0
硕士
3.80/4.0@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GTSI ECE
TOEFL/IELTS
总分:103阅读:28 听力:27 口语:25 写作:23
GRE
总分:324语文:154 数学:170 写作:3.0
科研
没有什么实际有价值的产出
竞赛
没啥很牛的竞赛
实习经历
暑期RA@THU
推荐信
Gatech+Gatech(深圳)+THU(暑研)+SEU(毕设)
录取结果
MS(22Fall):
学校
项目名称
录取结果
Purdue (冲刺)
JHU(冲刺)
TAMU(主申)
Penn(冲刺)
均为ME-MS
REJ
UCSD (冲刺)
Columbia(冲刺)
UW-Seattle(冲刺)
NUS(主申)
NTU(保底)
均为ME-MS
AD(无奖)
HKU (主申)
MSc(Eng) in Energy Engineering
AD(无奖)
NTU(主申)
Computer Control & Automation
AD(无奖)
GTSI (主申)
ECE
AD(小奖)(Accept)
PHD(24Fall):
学校
项目名称
录取结果
Purdue (彩票)
JHU(彩票)
UIUC(彩票)
Umich(彩票)
均为ECE-PHD
REJ
TAMU(冲刺)
ECE-PHD
AD(没奖)
Iowa State(保底)
Arizona State(主申)
UCSD(彩票)
UT-Dallas(保底)
均为ECE-PHD
Offer
UW-Madison (彩票)
ECE
Offer(Accept)
关于我
我本科就读于能环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热方向,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本科成绩不算特别出色,可能是远远低于这本手册的大部分同学的水平。2022年本科毕业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项目读硕,在深圳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天津大学合办校区临时的写字楼中度过了一年时光。在23年的夏天有幸在THU的一个实际和我的专业方向关系比较有限的课题组进行了三个月的科研工作,秋天前往亚特兰大学习,到2024年夏天从Gatech主校区毕业。 整个过程中我选择的方向是将着重于热力发电的东大本科教学扩展解释为电力能源系统,着重学习了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和机器学习,数学优化等手段。去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ECE PHD项目,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优化。
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还算是顺利的实现了以我比较辣鸡的成绩的曲线救国吧,读博第一年接近尾声,几年来交流了蛮多申请的同学和在同样的power system方向读博的小伙伴,借此机会想分享分享我的一些在往年手册中似乎比较少出现的观察,思考和在申请阶段的一些方法论。
另:关于GTSI可以移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89377/answer/2683322105
很遗憾,在2024年9月在多方压力下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GTSI)宣布停办,这个帮助了很多同学曲线救国的项目将在26年5月正式走入历史,原址将改为天津大学深圳校区。同类项目昆山杜克ECE近期亦受到美国国会压力,在未来几年存在高度风险。
能环学院的同学能出国读什么?
每年的飞跃手册都几乎很难找到能环的同学撰写,确实,在我们这个相对传统的工科学院,每年赴境外深造都是相对较为小众的选项。
大家在海外很难找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这不代表没有属于我们的机会。不过至少我们能动专业的本科课程实际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三门能源专业的基础课之外,我们其实具有很多工科专业的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一直觉得在多年前的某次专业分流年级大会上苏志刚老师做的这张PPT其实非常有道理。由于海外很多留学目的地的硕士项目对申请人专业的开放包容性,更给了大家更多的一定程度上转换道路的可能性。

身边历年的案例的主流申请选项是机械的项目,其部分方向的学习内容是最接近我们的学院的实际学习研究内容的。我最终选择的路线是将我们的专业名称中的“Power Engineering”解释为电力系统,对应ECE这个宽口径专业的强电这一子方向,历年有不少同学选择申请EE/ECE/CE获得了很好的录取和很好的后期发展,大家要相信自己有着这样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绝大多数美国硕士项目,在被录取之后并不限制你一定要按照你申请时文书中所宣称的方向进行学习,因此身边有能动的同学在录取了一些优质的ECE项目之后选择了转码甚至有读到了AI4Science方向的博士,另也有同学录取了某校ME的项目后计划学习该校久负盛名的机器人方向,正好这两个我们学院同学申请主流的方向在美国的定义都是极其宽口径的,这也是一条可能的思路。
除此之外,在环境学院,化工学院,甚至商学院,部分学校的政策分析相关项目事实上都能找到对我们的专业背景的合理链接。这里篇幅限制不再进一步详细探讨,欢迎添加文末的我们学院历年选择出境路线的同学建立的群大家一起探讨。
对于申请美国硕士同学的一点小建议
对于硕士的项目选校,我想其他的分享会提到很多,我只想补充一点个人看法。2025世界各地的各方面形式都不容乐观,所以我认为更有必要尽早的,尽可能的在硕士早期最好在硕士最终决定去向之前想清楚 申博-留美找工-回国找工三条路径你最倾向于的是哪一条。 目前不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年代了,三者各有侧重,都需要极大的不同类型的努力。
与此同时,每个项目的的核心优势其实都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地理位置极佳,离美国雇主很近;有一些国际排名极高,国内声望不错;有一些专业水平杰出,科研实力雄厚。选择最合适自己人生规划的那一条路或许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最终实现目标成功率。(这也是我当时选择高风险但也算是高收益的,凭借我当时的成绩无法直接进入主校区的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的原因)
如何调研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
对于选择申博路线的同学,过去一年来身边看到了不少各种案例,我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可能比选择学校更加重要。这一部分简单聊聊我彼时是怎样做的,虽然选择一名合拍的导师也需要一定的机会和运气,但关注一些重要合适的信息,能够提高“避雷”的概率。注意以下内容主要适用于以绝大多数美国EE/ECE项目为代表的强Professor制(学生和导师为单位的双向选择,直接录取到课题组)的项目。
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你选择你的导师,因为选择是你价值观和事实,理性和感性决策的结合,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适合的选择。在申请阶段,只要没有明显的red flag出现我们可以更多的采用广撒网的方式(都试试)。毕竟事实上真正能轮到我们有资格做选择的概率是十分有限的。但最终我们总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判断“跟这位老师是否是一个好主意”,对于长达五年甚至更久的持续投入,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策。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调研方法,尤其是早期形成导师列表时的方法。对于下面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给出我的答案,因为对于很多问题如何理解获得的信息我认为因个人观点而异。
在套磁阶段,我们点进每个学校的官网,选择Research或者faculty列表中对应合适研究方向的选项,这时我们获得了一个很多位老师的列表,点进他们的官方主页,大多数老师们都会有自己的学术主页,
老师是做什么方向的?对于年轻的新AP,他们的博士和博后阶段的工作很可能是成为教授之后的起点,对于资深教授,涉及的子课题可能很多。我感兴趣吗(感兴趣其中哪个)?我具有做好他的能力吗?我有能力让导师相信我能做好他的课题吗?
如果你对最后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可能不适合你,看下一位。
老师的主页上有在读的学生的名单吗?有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名单吗?
对于青年老师来说,他的博导和博后导师都是谁?有影响力吗?老师本人在读书期间的科研成绩如何?
课题组里的同学和已经毕业的前辈的族裔划分是怎样的?老师有没有特别青睐某一个或者某一类国家的学生?
其中有中国人吗?这个中国人的背景是怎样的?他是哪里的本科,是否能看出具有怎样的入学前成绩?(包括学业和科研发表)
已经毕业的学生一般是几年毕业的?毕业时有几篇怎样的文章?学生的成果是基本一致,还是有明显突出的成员?他们毕业之后去了哪里?和我的人生理想一致吗?
这五个问题代表着组里的基本情况,如果答案与你的价值观,预期和实际情况差异过大,也可以放弃这位老师。另外组内中国人如果水平明显过高(比如我在调研时发现某位中国老师陆本学生只要清北华五本+入学前本科发sci选手),如果你不能找到明确的理由说服自己老师为什么会选择你,也可以选择move-on。
老师和组里学术的文章的署名是怎样的?虽然很少见,有没有老师都排第一个的情况?
对于相对较为成熟的课题组,学生发的论文的常见作者列表是 学生-老师两个人的组合,还是有多名教授合作者? 组里的多名学生会合著一篇论文吗,如果是,怎样的人会排第一个(始终是更Senior的成员吗?)
这两个问题代表了老师和学生以及和其他学者的合作情况和工作模式,你有发现某种让你不能接受的现象吗?
如果有幸接到了老师的面试邀请,恭喜你,距离真正有权利选择导师更接近一些了。在面试环节中,往往有“你有什么问题问导师”环节,这个时候你有机会问出你认为对你的选择最重要的因素,网上有很多此时你应该问什么的建议,这里不再赘述。但除此之外更多的你有必要感受:
这名老师的口音好懂吗?(尤其是非欧美非华人导师) 我和ta交流是困难还是轻松?
他的性格是怎样的,是急躁还是稳重,风格是激进还是稳健,是我喜欢的风格吗?
在面试之后差不多是我认为的合适的时间该去找ta的学生聊聊了。你可以问一切你感兴趣的话题,同样篇幅限制,不再详细探讨。但首先需要了解的一点是,ta的学生没有义务和你说实话,你们真不熟,却和导师真很熟(当然,国人告诉你实话的可能性大一些)。
不过,如果在你们真不熟的情况下他都强烈劝退你快跑,那还是相信他吧
找到他的学生有两种方式1.强烈建议所有有申博打算的同学尽快注册外版领英,可以在上面找到几乎所有在读博士,可以私聊加好友,也是将来进行专业connection的重要平台2.你或许能在官网或者学生的主页上找到ta的邮箱,如果不能,对于已经有发表的学生,你也可以在论文中找到ta的邮箱。
敏感问题建议尽可能电话询问,不要使用能留下痕迹的书面沟通方式。
最后,我们永远要相信,每一个族群之内的内部差异都远远大于族群之间的平均值的差异。每一位导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强烈反对基于国籍,性别,年龄,族裔等等贴上标签进行“避雷”,尤其是在申请阶段建议多考虑一些各种类型的老师,多给自己提供一些可能性。
2026年,在时代大潮下,还要继续申请美国吗?
年初以来,美国留学尤其是在博士阶段留学的环境可以说是每一周都在变化,从联邦科研经费的冻结到后期重新发放。各大高校被迫节衣缩食,冻结招聘,甚至撕毁录取,撤销经济承诺。一度大批以交通违法等理由撤销合法身份,后来又因法庭调整而恢复。白宫与以哈佛为代表的名校尖锐冲突,到近期传言以重金和解。5月一度暂停全球签证,随后恢复但处理速度大幅下降。8月中旬,国土安全部推出F1签证新政,显著提高部分人群的就学灵活性和签证风险。今年早些时候,新财年部分部门预算公布,对于部分不被喜欢的方向,预算相较去年-100%,和我的方向相关的比如新能源等方向的师生陷入恐慌,但几个月后的正式预算基本与往年保持了一致。
5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布通告,宣布要“aggressively revoke” 中国学生的签证,但随后并无明显大规模执行的迹象。随后8月底,建国突然称要“allow 600,000 Chinese students into American universities”引起轩然大波。
很多事件最终被证明是反复无常,不确定性极强的。未来几年,美国博士路线出现巨大的黑天鹅事件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走上这条道路的大家都是勇敢而坚定的。
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选择走美国方向走博士路线,我认为一个好问题是“五年不回国对可以接受吗”。这是较悲观情况下的现状,虽然远非可能出现的最差场景,也是很多过去多年的STEM美博的选择。如果你可以承担不确定性,付出像这样的额外代价,那么美国仍然能提供总量可能接近其他留学目的地之和的科研机会和资源选择,相对充足的经济保障和良好完善的科研平台。但是谁也不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当历史大潮来临之时,更多的可能也只能顺势而为,尽己所能,找到局部最优。
2026年,按照最新的财政计划,从经费层面可能会好过学校和导师们的预期,但是出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不少学校和导师可能仍然会保守的选择招生计划,但另一方面,国际生选择申请美国的意愿无疑也是下降的,或许这能给一些人抄底的机会,但更多的还是看个人的选择。如果你认为这样的特殊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不妨大胆尝试。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如果有任何愿意交流欢迎联系 Wechat:a011786519
另外早年学院的师兄师姐们建立了一个能环学院出国人的小群(QQ),欢迎大家进群交流:1095188254,也欢迎电气学院考虑电力系统方向PHD的同学联系!
陈宇豪 2025.08.28
Madison.Wisconsin.USA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