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20-信息-李婉榕-HKU-EEE-MS

东大GPA

不太记得了,百分制绩点应该在75~80左右,Ranking:大概last 20%

出国GPA

3.2/4.0;84.5/100(出国成绩单上的不加权的平均分)

TOEFL/IELTS

总分:7 阅读:7 听力:7 口语:6.5 写作:6.5

GRE

科研

一段SRTP,校级良好

竞赛

工科的若干个校级的小比赛,硬核的没有,商赛一个

交流经历

实习经历

金融科技上市公司*1 + 校外实验基地*1

荣誉

无奖学金

推荐信

东大教授*2(任课老师+SRTP导师)

Diversity

电商比赛从0开始做到国二,合唱团副团长,知乎教育话题博主。

联系方式

微信:melly0202。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什么:港校申请信息渠道(本硕博),港五校董资源,高才来港工作申请与续签。

大家好,很高兴能在飞跃手册中遇见。

我是24Fall入读香港大学MSc的,今年快要毕业了和大家来唠唠自己的留学经历,也从褪去了收到offer和入学的喜悦来理性地描述自己的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这篇文字可能对于成绩不是那么优秀的朋友会有更大的帮助,因为我的本科成绩其实很一般,基本属于信息学院倒数的排名,但正是这一点可以帮到一部分背景相似,但是又比较迷茫的学弟学妹。大家可以把我的经历当作故事消遣来读,因为觉着我的background放眼飞跃手册里面还是蛮特别的哈。

选校

我之前也是比较迷茫的,因为大一的时候成绩就不是很好,所以大概率只能考虑考研/留学/工作。最终选择留学其实是带有一点怯懦的,考研+留学两手准备,在大三的寒假把雅思考了,但可惜我比较懒,正逢大三快结束的时候心仪的院校专业突然更换专业课教材,并且由1本教材增添到3本完全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索性摆烂开始研究留学。

但是我的父母其实是不支持我去留学的,主要还是因为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留学的性价比不高,回国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所以家里一开始是倾向于让我考公的。

因此盘算着,大概英国和欧陆的话离家太远,估计去不了。美国开销太大,在有一百万砸我头上之前先不考虑。澳洲个人觉得太水了,pass。最后就是目标在香港。离家近,我家在大湾区周边,香港院校的知名度远高于东南大学,所以香港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回头看我当初的选择,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觉得在这一年时间里认知上的进步的速度是远远大于本科阶段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未来读书的大趋势是香港,近几年感受到这边的本科和研究生申请都要越来越热门,录取门槛也是水涨船高,香港留学已经和以前印象里面低预算的关键词无关了,费用方面基本和英国持平。

最后去向

最后去了香港大学,其他的专业都相当于是申请玩玩的,以下是2024年撰写的当时申请一些专业和感受。

录取结果

学校

项目名称

备注

录取结果

香港大学

EEE-MS

AD

香港科技大学

EE-MS

AD

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

EE-MS

这个学校要求三封网推,其他一般都是两封或者直接由申请人自己上传,非常用心的学校,但可惜这个项目被砍了,2024年是最后一届招生。

AD

米兰理工大学

声学与音乐工程

AD

米兰理工大学

EE

米理EE的bar比较迷幻,对课程匹配方面也比较苛刻,这个专业要那种偏微电子的

REJ

新加坡国立大学

Venture Creation

有两轮面试,有人面试完一轮就下offer了,有的要两轮。这个我是结合了商赛的创业经历去面试的,这个项目商科背景申请的多,但是创业本身是需要跨学科的,所以理工科背景的人应该更容易申请,如果理工科本科,考虑转专业的话可以看看这类泛商科的项目。

AD

TOEFL / IELTS / GRE备考

我是自己学雅思的,没有报机构。大概是买了一些资料,在手机app上刷单词,一天刷600-800个,阅读和听力听了点网上课程,作文是找顾家北的资料边看边背大概过了一半,口语是找了个菲律宾口语外教陪练了10次课左右(每次大概20~30分钟,我当时上一次的价格在50左右,菲律宾外教比较便宜),自己整理了当季的口语题目对应的素材。其实资料都蛮好找的,直接问刚考完的同学或者学长要就行了。不建议两个备考的人相互练习口语,效率很低,最好还是要针对性地去提升表达方式,保证说的时候思维连贯就行。因为时间有点久了,现在对这部分比较懂的是我们团队的一位东南学姐,愿意带这方面,她最近带的另外一位东南申博的学长一个月从6提升到了7.5,需要可以推荐。

文书撰写

我是半DIY。因为申请的方向大差不差都在EE,ECE之类的,所以找文书老师写了一套(CV*1+PS*1+RL*3)由于我自己也是比较擅长写作的天马行空的人,所以给的中文素材非常多,老师直接是翻译+润色就ok了,整体费用大概在4k左右,写得比我当时的GPT-3会生动很多。后面我投递了音乐工程之类的项目就是GPT简单修改了一下。对于香港的申请来说,文书是最不重要的一环。基本上本科院校+GPA就决定了能不能申请到,因为系统里面是直接会把不合专业内部隐形要求的名字筛选掉,在第一轮机筛的时候不看文书,第二轮是教授筛,教授一般很忙你懂的,第三轮就是看成绩单和学历是否真实。\

我当时是有申请德国意大利的打算的,所以写了课程描述。有需要的信院学弟学妹可以找我要。

科研 / 暑研 / 交换 / 实习 / 要推荐信

我其实是一个开悟很晚的人,在本科不懂很多本来可以抓住的机会,但也凭借着一种老老实实的呆板做了一些事情,或许这就是一个过程吧。当初做SRTP没有找大佬抱腿,自己做组长,每一次验收之前一周开始赶赶进度,最后仿真调出来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果,做的是毫米波射频相关的器件,流片的成本较高,所以我们的项目就只是停留在了理论。在那之后我对科研也没有足够的兴趣,纯粹积累经验写简历了。

暑研我是没有参加了,主要还是因为头两年疫情根本出不去,等到可以参加暑研的时候已经即将申请季了,我自知意义不大就放弃了。

实习我是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一个自己找的。学校组织的那个非常水,可以混个证明。

要推荐信这个,我以前真的还觉得有点点难开口,现在觉得这太easy了……一般就是自己写好然后让教授签个字,如果说希望某个老师推荐的话,可以在这个老师的课上表现得积极一些,或者课后留下来跟老师聊下天,让老师最起码能记得你是谁,最好加到老师的微信,可能需要用到她的邮箱帮你给学校寄推荐信,所以还是会稍微让老师花一点点时间的。

本科时间线

我的大学是玩过来的……

大一:做视频,做自媒体,玩社团

大二:只记得差点挂科,暑期疫情居家4个月

大三:考雅思,准备软背景(打商赛,实习,重修刷分),大艺展,探索南京

大四:上半学期补充修了一些外院课程,下半学期实习不在南京,远程做毕设

申请季你最后悔 / 做的最正确的(一些)事情

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选择了香港,可能香港的磁场比较适合我吧。从语言方面,粤语对我来说比德语意大利语那些简单太多了。香港背靠祖国,又是世界金融中心,隔壁就是深圳,找技术相关的实习也很容易,我有很多同学第二学期是直接搬回深圳住了,边实习,学校的课程就应付一下。我在香港实习的时候,时薪大概是60-80,一天的工资在500上下,上班时间一般是一周3天以上就行,相对casual。香港前五的学校排名都很高,回去认可度和知名度也高。要是参加内地的秋招春招面试,打飞机和高铁都蛮方便的。

整体来说,在香港遇到的朋友当中也不乏有继续读博的,有一位认识的东南学姐是从港大授课硕毕业后录取到东南的博士,也有直接留在香港这边教授的课题组里面做RA,有的项目(例如港大的MEST)是可以在第二学期从Msc(授课型硕士)转为Mphil(研究型硕士,后续香港读博可以少读一年)

关于找工作拿身份这方面,香港显而易见要比其他地区好留下来,来读书自带一年IANG签证可以找工作,当然也可以用东南大学的本科申请高才签证。香港缺人,港府是预计要把700万的人口数量提到1000万,所以有一些签证上的福利。现在英国的话工签很难拿到,基本留不下来;澳洲的话本地人口本身不是很多,工作机会有限,由于澳洲宽进严出的特性,过去读书的我感觉比较多双非本科的同学,纯去玩的;周围去新加坡的朋友里面,除非是继续走学术留下来读博,其余基本都是回国找工作。美国方面,收到中美关系的影响,硕士申请难度要比之前提高,尤其是理工科,留的话是可以留的,较少,适合家里厚实可助力的,以及自身专业实力较强的。

其它…

其实人生的容错率是很高的,我以前在东南的感觉学校的风格是非常注重学术的,有很多大佬的熏陶,东南的工科出去基本都是横着走的,香港的东南校友会也基本是土交专业出来的。但换个角度来看,我在校期间经历的一些事情也反应了这一套模式也会比较容易培养出学生思维重的人,凡事都比较被动思考,强调做题、完成被布置、被安排的工作,而忽略了主动搭建平台和资源的重要性。出来发现其实赚钱和读书并不是线性关系,我觉得机会永远都不是准备得来的,机会是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奋力一击的,办法总比问题多。

欢迎来香港或者想要来香港的朋友们找我玩,我们正在搭建新一代的香港校友圈,欢迎有想法的学弟学妹加入。

Last updated